□百色新闻网通讯员 韦付增
群山深处一抹红,长带飘飘穿绿海。这是无人机在凌云县伶站瑶族乡陶化村弄新屯上空俯拍看到的画面:红瓦白墙的房子,穿山跨谷的公路清晰可见。
弄新,这个深山里的布努瑶寨,以前穷得远近闻名,如今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在泗水缤汾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带动下,弄新屯通过搬迁建新房,兴产业勤务工,群众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航拍弄新老寨。
基础设施完善
站在不远处的公路望去,弄新新寨旁的小广场停着小轿车,崭新的电线杆将电线连接到家家户户,放学归来的小孩在奔跑、嬉戏……这是今年7月份,群众刚入住的弄新新寨一派祥和景象。
“政策好,我们不用花钱就能住上新房子了,这下安心了。”住户韦合激动地告诉笔者,原来寨子里大部分人居住在低矮的瓦房里,极其不方便,如今住上楼房了,家家户户都脱了贫。

巷道景观。
今年,凌云县田园综合体项目,给弄新屯老寨的房子立面改造、道路排水、绿化、亮化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子里外都做了“打扮”,依山而建的山村突然颜值爆表。
村民韦新告诉笔者,虽深居大石山里,但水电路、住房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宽敞的二级路穿寨而过,高高架起的电线杆,伏卧草间树丛的钢管……
“今年初,政府帮协调出资搞建设,从七八公里外拉了水管,我们用上了山泉水,饮水安全有保障了。”韦新说,以前村里常常缺水,群众不得不到一公里外打水,非常不方便,他感叹脱贫攻坚好政策给山村带来了新的变化。
鸟笼、竹编镂空、花边布带……走在弄新屯老寨,笔者被独具民族特色的巷道景观所吸引。
在弄新,村中不时有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瑶族群众在忙活、走动;有老者在精心编织箩筐等竹器……这些少数民族元素在深山里被保留了下来,也丰富了瑶寨的文化。

依山而建的弄新。
产业发展有劲
冬日暖阳打在深谷里蓝色铁皮棚上熠熠夺目,在弄新新寨下边的低洼地里,建好的是养殖场。
“进了4000羽鸡苗,再过几个月就可以卖了!”其中一个养殖场创业者韦小弟这样对笔者说,他在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鼓励下,第一个报名搞了创业。
韦小弟说,养殖场是村里建设,租给农户搞养殖,他近三年来都在搞些养殖,起初养猪,后来改养殖凌云乌鸡。
“这块地方夏季会淹水,养猪影响比较大,所以我还是养土鸡好!”韦小弟已经和公司签好协议,也做了两年的土鸡养殖,收入不断提高,现在他成了村里的鸡“大王”。
在弄新这个大石山村里,以前群众主要种植玉米、黄瓜、黄豆、红薯等传统作物,庭院里养殖土鸡、土猪等维持生计。如今,家家户户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组队到外省搞高空作业、进工厂、砌墙……收入有了保障。
贫困户陆马小时候父母双亡,从小都吃过不少苦头,但聪灵的他学习能力强,现在长大成家了,常年外出务工养家糊口。
“抱石头、搞绿化,爬电杆,都做了。”陆马干的苦活中,高空放线虽然有些危险,但钱来得快,他就组织寨上青壮年一起跟老板到山上架电杆、放电线,搞起高空作业,让多户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创业有起色,就业稳增收。弄新屯群众在守好深山里的山窝窝地的同时,外输剩余劳动力,或者自主创业,让家家户户基本上实现了脱贫。

弄新屯。

红瓦白墙。
教育水平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类似这样宣传在发达地区内容已然过时,但在弄新小学校园随处可见。
教育先行,未来可期。20年前,为了让弄新屯及其附近瑶寨的孩子能够更好接受教育,县党委、政府决定在弄新屯兴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弄新小学。瑶寨里大部分孩子开始接受到中学教育,也有少数孩子上了大学。
以前因为穷,不能读书,为此寨上人普遍没有接受多少教育,也吃了不少苦。2013年,该屯第一位大学生韦祥毕业,并在城市有一份收入喜人的工作。
韦祥走出弄新大山之后,屯里人开始“效仿”,坚持把孩子送往高中、大学。
“大儿子大专毕业了,今年去当兵,女儿和小儿子是高二学生,还是读书有希望。”村民韦永生是没上过几天学的“70后”,他深深体会到没有文化的滋味。近些年来,为了生计,作为一家之主的韦永生常年外出打工,走过的,看到的让他感触很深。“一定把娃儿送去读大学,不然跟不上社会了!”
扶贫先扶智,扶贫毕扶智。2016年以来,脱贫攻坚给山村带来项目、产业的同时,也让村里孩子上学有了保障:完善弄新小学软硬件设施,配备好教师;初中、高中读书有补助;上大学可以贷款……一个、两个……屯里不断传出孩子上大学的消息。
“山里的孩子整体基础不算好,但他们都能够坚持,目前不足300人的弄新寨子已经走出近10名大学生,这让我感到欣慰!”弄新小学校长韦华义说。
弄新瑶寨美了,陶化村相关负责人透露:弄新今后将依托旅游业生产凌云各民族服饰等手工艺品,增加居民收入。

弄新新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