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箐璐
那坡县地处桂西南边陲,边境线长207公里,是广西边境线最长的县份,辖9个乡(镇)131个村(社区),聚居着壮、汉、苗、瑶、彝5个民族群众。
二十年栉风沐雨,二十年砥砺奋进。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百色撤地设市2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那坡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的要求,紧扣稳定、发展、富民、强边“四件大事”,以兴边富民行动为抓手,持续加大投入,释放发展动力。边境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边防持续巩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1.强基固边,大道如虹踏歌行
那坡地处偏远,过去仅有一条二级公路通往外界。群众前往南宁等地需要乘车6个多小时。2009年9月,靖那高速公路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经过5年多的奋战,2014年12月建成通车,那坡告别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至此,从那坡开车到南宁仅需4个小时,到靖西只需1个小时,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随着靖那高速公路通车,2015年12月,云南富宁至广西那坡高速公路也建成通车,这是全国第一条省际合作共建的高速公路,打通了西南出海大通道云南(昆明)至广西(钦州)最重要的省际瓶颈路段,使云南高速公路网与广西高速公路网紧密相连。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20年来,那坡县坚持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靖那高速公路为主轴,以通乡镇二、三级公路为主骨架,其他等级公路为网络支线的县域路网,村(社区)已全部通等级路和道路硬化,昔日掣肘经济发展的交通之“弊”如今已成为联通八方的交通枢纽。
“十四五”期间,该县还将以建成百色至那坡至平孟高速公路、平果至那坡高速公路和国道G219云南界至平孟口岸沿边路为契机,实现口岸通高速公路、乡乡通二级路,加速形成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一体的综合交通网,融入百色一小时“出行圈”,便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正在成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与此同时,该县持续完善水利、电力、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全县电力人口覆盖率达100%;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普及率达100%;电信和移动手机网络、宽带覆盖率达100%。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那坡边关大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招商引资实现“大突破”,成功引进同益新丝绸、年产30万吨铝酸钙粉、城市管道燃气、30万头生猪养殖、莱泰中药材全产业链等50个项目;项目建设实现“再提速”,弄平边民互市区、县第二水厂、黑衣壮古城古寨旅游度假区、那怀现代生态养殖奔康产业园等199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那马水库、城厢镇初级中学、县中医医院等107个项目顺利竣工。
2.民生安边,暖人心更聚人心
20年来,那坡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注的利益和现实问题入手,推动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每年投入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的80%以上,重点实施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体、公共安全等多项民生工程。
“十三五”期间,新建5所幼儿园、4所小学、1所初中,投入1.35亿元购置义务教育学校设备,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排在全市前列,高中升学率逐年提高,重点大学上线人数取得新突破。医疗卫生“一站式”结算系统全面建成,“村医通”系统投入使用,县人民医院通过自治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县乡村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标准化。每年有近3.2万名困难群众得到经常性生活救助。农村居民养老待遇人均达121元/月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98%;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床位数增加51.88%,就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面完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成为全区首批实现项目全覆盖的县份。建成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设施,满足了人民群众文体需求。
一项项民生项目,一件件惠民实事,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稳步推进,不断惠及千家万户,使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生态美边,城乡更美更宜居
田园生活、乡村风情、沉浸式体验……坡荷乡中山村几年间蜕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中山村在尼的呀田园综合体核心区种植了200亩向日葵,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劳务参与、旅游服务实现增收,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20年来,那坡县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城区建设更“快”。完成睦边大道、人民广场、滨河一路、白马体育森林公园等市政工程的提级改造,科冬家园易地安置点配套路网扩建、东泉片区旧城改造、城乡河道整治及“棚户区”改造等重大市政项目稳步推进,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53%,绿地率39.3%。乡村建设更“靓”。实施高速公路沿线风貌示范带建设,乡镇、村所在地和各个自然屯均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建成5个广西乡土特色示范村,百合念银、坡荷中山等村屯被自治区评为绿色村屯,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振兴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更“好”。“水、气、土”生态三大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2016年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78.3%,高于全区15.8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率居全区前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达标率100%,2个区控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生态乡村片区打造成效凸显,百南等5个乡镇荣获“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称号,百都村等101个村荣获“自治区级生态村”称号。
4.兴业富边,群众腰包鼓起来
20年来,乘着“东桑西移”的东风,依靠得天独厚的优势,桑蚕产业已成为那坡的重要民生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全县桑园面积达10.9万亩,桑蚕产业覆盖127个村5000多户群众,年产值达2.9亿元。
那坡县厚植生态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按照“南桑北药、林果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优势产业。20年来,青山绿水之富正持续惠及全县百姓,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4.01万亩,水果种植面积5.1万亩,八角管护面积30.4万亩,油茶种植面积15.62万亩,生猪、肉牛存栏和出栏量逐年上升,特色产业覆盖率96.2%。建成67个脱贫奔康产业园、2个自治区级产业示范园、5个县级产业示范园、40个乡级产业示范园、131个村级示范点,成立305个专业合作社,同益新丝绸、德康、福喜乐等一批农副业企业落地投产,带农增收效果明显。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完成那坡工业园“一园三区”布局,规上企业10家,先后引进并建成投产了鹏翔粉体、边贸落地加工等13个工业项目,产业结构由原来的铝矿冶炼独大逐步转变为涉铝、丝绸、中药材、边贸落地加工等多元工业体系。第三产业不断加强,成功创建2家广西四星级农家乐、2个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成功申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全县规上服务业企业和限上批零企业达21家,消费增长动力不断增强。
5.开放兴边,沿边开放硕果丰
那坡作为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引领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使那坡从边陲末梢走向开放前沿。平孟口岸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平孟物流大道全线贯通,实行“提前审结”模式,贸易通道由原来的“两进一出”增加到“四进三出”,极大提升了通关效率。那坡龙岗协作共建产业园建成使用。“十三五”期间,边贸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5年的20.2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18亿元,年均增速达49%。
出台边境贸易运行激励办法、进出口产品落地加工扶持奖励办法,扶持落地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创新“边贸+合作社”“边贸+互助组”模式,参与互市贸易的3916名边民每年可实现人均增收近3600元。成功引进9家落地加工企业入驻那坡龙岗协作共建产业园。同时,边境乡镇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的开展成为增进睦邻友好的亮丽名片。
6.团结稳边,民族团结共进步
20年来,那坡将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过程,以“深化拓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边关儿女心向党’实践活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深入开展创建工作。目前,全县有7个单位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个单位被评为全区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单位,15个单位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形成了平孟、百南、百省、百都百里边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城厢、坡荷、龙合、德隆、百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圈”的创建格局。
随着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扩面提质增效,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边境各族干部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扎根边境、建设边境,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赤诚热爱融入每一寸国土,铭刻到每一座界碑,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防控策略,强化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措施,建立起维护边境稳定的坚强堡垒和抵御渗透的钢铁长城。
20年砥砺奋进,是那坡边境地区发展最快的20年,是边境少数民族群众沐浴党的民族政策光辉、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20年。站在新的起点上,那坡21.9万边关儿女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绘就那坡壮美边关建设新画卷!(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那坡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