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网平果1月8日讯(通讯员 韦锦钟 苏雪娟)平果市把后备人才储备培养作为村“两委”换届的基础性工程,紧扣“引、选、育”链条,大力储备培养一批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甘于奉献的村级后备人才,为村“两委”换届打牢人才基础。
“筛、引、召”并举,拓宽渠道引人。不拘一格、广开渠道发现人才、吸引人才。一是全方位筛查。以村(社区)为单位开展后备人才大筛查,根据18-55岁、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两个指标进行第一轮筛选;聚焦乡土能人或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优秀人才等指标进行第二轮筛选,全面掌握5229名农村优秀人才的具体情况,分类造册登记,建立人才基础数据库。二是多渠道回引。全市12个乡(镇)党委邀请外出发展较好、有回乡发展意愿的务工人员657名召开座谈会15场次,介绍地方发展及乡村振兴规划,引导他们回乡创业服务;108名乡(镇)包村领导干部到返乡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家中进行走访1051人次,详细了解在外创业、就业、生活等情况;对于不能回乡参加座谈会的212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由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逐一打电话联系,询问工作近况,引导其返乡创业发展。通过召开一次座谈会、开展一次暖心家访、打一个问候电话的“三个一”方式,对869名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进行全覆盖走访,引导156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发展。三是宽视野召集。广泛发布公开选拔村(社区)后备人才工作公告,明确选拔的数量和范围、选拔标准、选拔程序、报名方式、当选后政策待遇等内容,面向社会发起后备人才“召集令”,全市报名人数达到1055人。
“政、德、才”并考,提高标准选人。坚持将政治素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带富能力、发展潜力作为重要根据,严把政治、品德、才能关口选拔后备人才。一是多部门联合审查。纪检监察、政法、公检法司、民政、财政、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审计、团委、妇联等部门联合对3367名后备人才进行联审,将违反法律法规、涉黑涉恶和存在“村霸”等问题的98人移出后备人才库。二是全面深入考察。乡镇包村工作组通过召开测评会议、入户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后备人才进行考察,分析村民代表会投票测评的结果,听取群众对后备人才德能勤绩的评价,看后备人才的家德家风以及产业发展情况,形成综合考察报告。三是党委审核研究。12个乡(镇)召开党委会,将日常表现与考察情况相结合,初步研判将1663人作为村级后备人才。四是综合研判确定。市委组织部召开综合研判分析会,听取12个乡(镇)党委汇报,并按照每个村1名以上大学生、1名以上妇女、1名以上致富能人、1名以上35岁以下年轻人的后备人才“四个一”结构,对按照村(社区)“两委”干部1:1比例以上确定183个村(社区)村干部后备人才164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14人、妇女503人、致富能人935人、35岁以下730人。
“学、带、练”并施,拉长链条育人。按照全面发展、分类培养、因人施策的思路,通过学习培训、联系帮带、实践锻炼结合,加强后备人才党性修养、能力素质的培养、提升。一是加强培训。以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乡村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联系服务群众等为重点,市、乡两级组织对1643名村级后备人才进行全覆盖培训。鼓励和支持村级后备人才通过参加在职大中专学历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自学考试等,提升学历层次,共推选21名优秀村级后备人才参加中专学历教育入学考试。二是联系帮带。从乡(镇)班子成员、县级涉农部门干部职工、乡(镇)干部职工、驻村干部、村级党组织书记中确定培养联系人与村级后备人才进行一对一结对帮带,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由县级组织、民政及农业农村等涉农部门安排2名干部职工结对帮带,指导帮助学理论、正思想,学政策、拓视野,学技能、带致富,解困难、促发展。三是设岗锻炼。根据后备人才自身特点和能力特长设岗定责,设置清洁乡村岗403个、党务村务监督岗526个、综治管理岗623个、扶贫信息员岗91个,让所有优秀后备人才都能到岗位上锻炼,各乡(镇)党委每季度对后备人才思想品德、能力素质、为人处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将14名连续连两个季度考评不合格人员调整出后备人才队伍,将8名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补选为村“两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