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华 韦绍将
近年来,田东县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赶先进,五年走前列”的工作目标,以“七大振兴”为主线,以“五园一县一区一基地”为抓手,完善政策举措,压紧工作责任,充分发挥改革引领作用,全县76项改革攻坚事项全部完成既定任务目标。田东农村金融“六大体系”改革在全国率先试点,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区全面推广;成为全国首个县级金融改革试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连续两年获评“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试点先进县”。
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产业结构升级攻坚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企业的纾困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政务服务集成数字化窗口及减税降费改革,完善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制度,全面实现“拿地即开工”。
推进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建立“跨省区通办”服务专窗,实现所有下放权限事项“一站式”办理,部门和事项进驻率均为100%,依申请服务1275项网上可办率100%,全程网办率96.18%,办理提速88.32%。
工业技改投资累计完成16.09亿元,5家企业荣获“2022年百色市创新型中小企业”。2022年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8家,科技成果转化10项,科技成果登记7项,获得广西瞪羚企业认定1家。
深入实施“五园一基地”建设,积极打造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两区”的优势和开放合作平台功能作用,加强实施和完善产业园区建设,绿色化工循环产业园区不断完善,园内工业企业逐渐技改转型升级;整合138家木材加工企业,初步建成绿色现代林木产业园;农产品加工轻工业园初具规模;风光水新能源基地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园和综合物流园前期工作。
健全重大项目服务机制,2022年,统筹推进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重大项目共172个,开工40个,总投资56.77亿元;竣工46个,总投资76.26亿元。去年以来,累计发放“桂惠贷”22.26亿元,政府性融资担保2.16亿元,发放小微企业留抵退税补助资金1865万元。组织全县工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全年节省用电成本1699.41万元。2022年帮助企业申报上级物流补贴、返岗补助、用工奖补、增产增效奖励等补助资金1596.46万元,兑现各级扶持奖励资金777.7万元。2022年1-12月,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0.25亿元;驻点招商引资项目投资168.8亿元,排全区第七名、全市第一名,获得自治区通报表扬。
聚焦农业农村领域要素 实施乡村振兴改革集成攻坚
利用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试点的先行优势,加强农村金融、产权、土地、农业水价、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治理“四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等要素资源融合,集中全县资源力量攻克乡村发展瓶颈,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六大体系”升级,2022年度完成产权交易额1.22亿元、土地经营权流转鉴证1.31万亩、产权抵押贷款1.1亿元,产权交易量持续保持全区前列。
探索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推动闲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完成2宗198.5亩农地入市交易,办理1900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田东县成为继北流市之后广西第二个农地入市融资试点县区。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县162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以上89个,20万元以上28个,50万元以上4个,100万元以上1个。
2022年7月,田东县再次获评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试点先进县,其中四平村为改革集成试点优秀村。创新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该举措被农业农村部编入《农村改革动态》(第28期)。
聚焦群众关心靶向发力 实施保障民生改革攻坚
深化DRG付费改革,实现全县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病人结算全覆盖,推行县乡村医保服务一体化。实施县乡村医保经办服务一体化和公立医院分级诊疗及医联体制度改革,推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和医保服务“一站式”办理,实现医保业务“简单事项不出村、复杂事项可代办”。2022年,共下放到乡镇医保事项16项,到村医保事项12项;累计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6.18万人次。
加强60岁以上老人、参战民兵等特殊人群保障体制建设,建立安置点“农事城办”制度,推行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管理,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服务有保障。
加强教育质量提质增效。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及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教育评价和“双减”制度落实。
围绕生态环境整治不畅问题,实施完成6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逐步实现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围绕文化体制改革,出台《田东县文学艺术精品扶持办法》,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奖补举措,建设经正书院、壮族唐皇文化等10余个文化研学基地,大力推进右江水库研学公园、百谷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水上运动公园等一批文旅项目建设,支持开展芒果文化活动月、一镇一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全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围绕引才育才难题,实施“柔性引才”措施,建立人才引进专用编制池,引进“高精尖缺”拔尖人才14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周金鹏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