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网记者 陶汉山 通讯员 吴承局
昔日,姚昌发行为偏激,言语中充斥着对社会的不满,并走向党和政府的对立面;
昔日,姚昌发每逢国家重要节假日都会闻讯而动,越级上访,成为市、县、乡三级重点测控人;
昔日,姚昌发一家住着泥瓦结构房子,过着贫穷潦倒的生活……
然而,党委、政府对其不离不弃,对症下药,精准帮扶。如今,姚昌发住上了新楼房,心怀感恩,逢人便说党的扶贫政策好;他起早贪黑,大力发展产业,努力脱贫致富。
9年的老上访户,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7月22日下午5时许,记者驱车前往田林县六隆镇六隆村六隆屯一探究竟。
六隆屯位于自治区级八渡笋核心示范区内,四面环山,各式楼房依山而建,一条盘山公路连通村外。姚昌发家就在村道上方约100米处,有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
在六隆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世彪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一栋崭新的2层小楼前,房前还种有几棵绿化树。

拾阶而进,只见屋内干净整洁,两个房间的门上都贴有对联,分别为:扶贫幸福全靠党/感谢恩人习主席,横批:感恩不尽;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党的恩,横批:一心向党,满满都是感恩之情。看到这些很难让人将之与一个老上访户联系起来。
可能是听到有人来的声音,一名小伙便从房间出来,李世彪介绍,这是姚昌发的儿子姚胜文。
知晓我们的来意后,姚胜文表示此时其父母并不在家,他们正在帮本屯刮笋增加收入。
李世彪随即电话联系姚昌发,而我们则与姚胜文交谈起来。从闲聊中获知,姚昌发一家3口人,于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不仅建起了楼房,还管护20多亩八渡笋,种有8亩油茶、10亩杉木,而且还享受产业奖补、免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家庭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姚胜文在初中毕业后,父亲便为他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拉木头。2008年,因涉嫌参与偷盗、运输群众牛马姚胜文被判处有期陡期10年3个月。2015年,视力突然下降,最终双目失明。2016年,姚胜文获减刑2年10月出狱。
姚昌发认为,儿子姚胜文的犯罪行为是被人所逼,是“不得已而为之”;双目失明是因为监狱方面没有及时送医。
这两件“不公”之事,如鲠在喉,最终导致姚昌发走上漫漫十年的上访之路,成为百色司法界重点盯访的“名人”。
10分钟后,姚昌发兴冲冲地回到家里。进门一见到记者,便大声直言:“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我们家连生存下去的希望都没有了。”
据姚昌发介绍,他原籍乐业县甘田镇,1978年曾读过一年的高中,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被县文工团抽去参与各种演出。后来经人介绍姚昌发上门到六隆屯,与黄美英结成连理。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生活渐渐好了起来,并育有两个儿子,其乐融融。
原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仍而,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随着小儿子姚胜文的入狱,姚昌发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时,原来案件已经息讼,司法已经终决,但由于本人法治观念淡薄,总认为儿子是被冤枉的,是被逼‘犯罪’,于是就不停不断地上访,而且越陷越深。加之后来儿子双眼失明,我几乎丧失了理智,上访更加频繁。每逢‘两会’等重要会议,我不是在上访的路上,就是在与各部门无理纠缠中,镇里不给解决,就跑到县里、市里、区里,最后还跑去北京,誓要国家给个‘公道’。”姚昌发充满悔意地回忆道。
虽然姚昌发偏激、极端,但党和政府仍然对其不离不弃。县、乡领导不时到其家里慰问,鼓励他走出困境;帮扶干部经常到家里来开展帮扶活动,制订精准帮扶计划;驻村工作队积极为其争取各类扶贫政策,动员其发展产业;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其建起2层小楼房……


党和政府的不离不弃,最终触动了姚昌发心灵深处,扭转了其思想和观念,使其重新走上正常人的轨道,从2017年起,姚昌发不再上访。每年的春联都是姚昌发自己写,而且全部是有关感谢党和政府的话语。
兴奋之时,姚昌发还拿出自己刚写的感恩诗,并给我们解释其中的故事:党的政策顶呱呱,精准扶贫救我家;多谢主席习近平,脱贫之后莫忘他……千谢万谢话一句,无法偿还此恩情;努力致富奔小康,当个守法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