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县八达镇易地搬迁安置区(阳光小区)。□李世华 摄
西林县新红安置小区一名妇女在易安帮扶车间操作机器。□李晨琳 摄
百色新闻网西林6月10日讯(通讯员 韦素雪 农利智 李晨琳)近年来,西林县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和自治区、百色市有关易地搬迁政策,统筹谋划,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管理工作。
多措并举,保障搬迁群众就业稳定。西林县按照“外出务工一批、县内务工一批、自主经营就业一批、公益性岗位安排一批”的要求,全面谋划各安置点搬迁户后续扶持就业发展方案。通过点对点免费乘坐爱心专车赴粤务工;举办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协同劳务派遣公司在安置小区开展“招聘夜市”;主动联系扶绥县到西林县招工;统筹县人社局、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对搬迁群众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鼓励搬迁群众进行低成本行业创业,如摊点经营、小吃餐饮店等;开发保洁、保安、巡河员等公益性岗位;在安置人口较多的小区开辟“就业服务信息宣传栏”专栏等,有计划同步开展线上线下“点单式”就业扶持方式等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增加搬迁群众就业机会。截至目前,西林县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总数4172人,搬迁脱贫劳动力务工人数3011人,占所有搬迁脱贫劳动力比例72.17%,其中安排公益岗位人数95人,实现自主创业118人。2021年,西林县在专场招聘会上发布用工企业143家,258个用工岗位,有近2000名求职者入场参加招聘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和招聘信息6000多份。多渠道的就业方式使得搬迁群众正逐步向“能致富”的目标靠近。
出台政策,扶持群众发展产业稳定增收。西林县通过制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案,继续推进前期投入果园、油茶园、果厂等9个产业项目持续增效运行。通过统筹整合搬迁户的后续产业扶持资金购买果园、茶园等分别作为县城安置搬迁户和乡镇安置搬迁户后续扶持的产业项目,再进行转租,每户每年均获得1000-2000元不等的收益,全县16个集中安置区均实现产业全覆盖。同时鼓励搬迁群众通过小额信贷、以奖代补等方式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扩大沙糖桔、油茶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并积极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发展新型产业。据统计,2020年搬迁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2504.16元,2021年搬迁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3303.09元,搬迁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
党建引领,“智慧”管理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西林县为加强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突出党组织堡垒作用,全县各安置点均已建立起党群服务中心和党支部、党小组,并在县委组织部牵头下开展基层党组织“智慧组工”信息化平台,进行网格化管理。在西林县城西社区新红小区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创建的“红色书吧”中,福景新苑、新红小区、桔乡幸福家园三个安置点的搬迁群众可以在书吧里阅读到红色经典书籍,同时可以通过“智慧组工”子系统“西林码上服务”小程序“扫码点单”反映自己的就业需求、生活诉求等问题,再由网格员“网络接单”解决诉求,打造精细到户到人“智能”微网格。据统计,西林县自“码上服务”小程序运行以来,累计收到群众线上反馈问题84个,先后解决群众反映的小区车库渗水、街道垃圾清理、车辆占道停放、夜间噪声扰民等“民情微事”59件。同时为了打造西林县易地搬迁安置点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在县城集中安置点开展“一楼(栋)一法治宣传员”,共任命22名楼栋管理员为法治宣传员,带头学习与农村、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主动参与矛盾纠纷预防、排查、疏导、化解工作;参与社区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活动,激发搬迁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极大方便了群众,也提高办事效率,搬迁小区也呈现出了文明和谐、友爱互助的良好人居氛围,为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