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珍艳 王正庭
“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中国沙糖桔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一张张亮丽的名片见证了西林县30年的沧桑巨变。
1992年,西林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享受自治县待遇。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西林县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特别是20年来,全县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奋斗,攻坚克难,昔日的边远小县面貌焕然一新,从贫瘠荒凉到茶果飘香,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从羊肠小路到康庄大道……谱写了句町大地繁荣发展的壮美篇章。
1.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始终坚持农业立县,努力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建成20.83万亩以沙糖桔为主的柑橘类水果、10.03万亩茶叶、15.3万亩油茶、11.39万亩以铁皮石斛为主的林下经济等“四个十万亩”特色种植基地,生猪、麻鸭、生态渔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工业强县,加快工业发展。立足丰富的林业资源,着力打造西合工业“桥头堡”金山产业园区,工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形成以林产业加工为主的工业产业,获评“百色市发展工业先进县”。
坚持三产兴县,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建成广西首个中国(西林)商用大数据中心,入选广西建设标杆引领重点示范项目、中国—东盟信息港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国家AAAA级景区宫保府等得到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深挖“驮娘孝道文化”、发展驮娘江民族风情旅游,文化旅游名片越做越靓,服务业提质增效不断加快。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92年的8553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42.44亿元,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27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42元。
2.脱贫攻坚完美收官
从成立经济开发办公室,到“十三五”期间向贫困发起总攻,西林尽锐出战,全县4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减贫11505户50235人,贫困发生率从33.23%到全面清零,成功摘掉国定贫困县帽子,成为桂西北五县第一个脱贫摘帽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县各族同胞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坚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工作,牢牢守住防止返贫底线,千方百计促进脱贫群众增收。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加大产业发展引导力度,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更富足,乡风文明更和谐。
截至2021年底,全县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3568.63元,同比增长27.60%,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提升。
3.幸福家园提质扩容
大力建设两个开发区,精心规划鲤城新区,提升改造老城区,全力开拓城西新区;实施城区排污管网改造、市政道路提质升级、城市绿化等一批改造工程;建成民族文化广场、铜鼓体育馆、足球场以及月亮山公园等人民休闲健身场所;建设福宁佳苑、御景水岸、龙域尚城、万力铂园等一批现代化小区。城市功能和品位显著提升,承载力和辐射力明显增强,更多农村人口到县城落户兴业。县城区面积从1992年的不足3平方公里拓展至如今的9.09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从9600余人发展到如今的4万人,城镇化率提升至37%。
统筹推进城乡协同发展。科学规划乡镇建制,从原来的2镇9乡撤并为如今的4镇4乡,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8个乡(镇)的县域布局。不断完善乡镇服务功能,全县农村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普遍改善,实现乡乡通二三级路、村村通四级路、20户以上村屯通水泥硬化路。各族群众的幸福家园越建越完善、越建越美好。
4.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以“一心五射”的交通大格局为主攻方向,建成3条与云南、贵州接边二三级公路;横穿全境、连接东西的田西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建成2小时直达百色、1小时可至云南、贵州的交通圈,由区位“末梢”变成了区位优势。
积极探索跨省区联建工作,与滇黔相关县(市)共同推进万峰湖合作、“跨省通办”、支部联建、联席会议制度等多个领域多个战略合作事项,不断刷新桂滇黔“战略合伙人”身份,“一肩挑三省”作用日益凸显。
把握发展机遇,借力中国—东盟博览会、“湾企入桂”、东西部协作等,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200余家企业到西林落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总量从1992年1848户增长到今年的1.23万户,年均净增长超620户,市场主体活跃度总体稳定在99.97%。
共推出1200多个改革事项,涉及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文化教育、养老就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多领域多行业,解决了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
5.生态优势日益凸显
坚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孜孜不倦守护蓝天白云,保护好辖区486条河流生态和3000多平方公里土地。
全力实施造林补贴、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国家试点建设,大力开展万峰湖、威后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努力保护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家园。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69%,空气优良率达98%,地表水监控断面水质、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控检测达标率均为100%。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自治区级生态县、广西森林县城等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山上种植经济林,山腰形成茶园、水果带,山下培育粮食区、产业园。努力把库区变景区,茶园变游园,资产变资金,先后建成3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示范社、示范基地,6个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区。
6.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不断加强和改进人大、政协工作,提升各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占比,加大一线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培育工作,让越来越多的各族干部进入到队伍中来,充分保障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统筹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妥善化解处理山界林权、田地确权工作推进中的纠纷,维护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与接边9县(市、区)建立跨县域接边治理工作机制,实现接边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覆盖全县8个乡镇99个村(社区),建成“市域治理·西合党建”5G+大数据平台,推动社会治理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全县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有效巩固,连续15年获评“广西平安县”。
7.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有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创新十二年一贯制办学,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69所,其中高中2所、初级中学5所、小学2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38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目标已经实现。
着力做优做强医疗服务,推行公立医院集团化改革,与深圳罗湖区集团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成立医共体,构建起“县强、乡活、村稳”的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病有所医、病有良医”的民生承诺变成现实。
织密社会保障网,建成一体化救助服务中心、康养服务中心,医疗、养老、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动力电、硬化路、4G网基本实现村村覆盖,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8.民族文化繁荣灿烂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守牢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讲好西林民族团结故事,全领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功创建3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16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在民族团结进步上树模范、立典型,引导各族同胞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立足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区位,推进各民族深入交流交融,让优秀民族文化百花齐放。《唱娅王》《移风易俗兴壮乡》《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等一批民族节目先后进京展演;欧贵婚俗、壮族山歌调、八音坐唱等民族文化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壮族“三月三”歌圩、苗族“跳坡节”、瑶族“盘王节”、彝族“火把节”等各民族节庆风俗完好传承,各民族共襄节日盛会,广泛开展各类民间活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高山少数民族村寨敞开迎客大门,“古迪”“呗哝”成为人们最亲切的称呼,“一村多族和睦居、一家三族乐融融”的情景比比皆是。
辉煌三十年,砥砺再出发。西林将以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30周年为契机,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善作善成,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