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日报社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告别穷山沟 过上新生活
——右江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侧记
来源:百色新闻网   2022-10-13 17:18:06

       □百色新闻网通讯员 梁卓豪 杨 来

近年来,右江区通过优化社区管理、拓宽就业渠道、公共服务事项代办和委托办理工作等服务,加大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民生保障 就近上学

“学校有篮球场、乒乓球台。老师很好,我很喜欢这个学校。”百色市深百实验学校九年级二班的学生张荣幸说。

2018年,张荣幸一家从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乌冲村兰电沟,搬到百色市深圳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镇。“我们一家5口人住进120平方米的宽敞大房子。”张荣幸的父亲张显银说,搬到这里以后孩子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变好,我们很庆幸当初选择搬了出来。

右江区所有的安置小镇、小区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周边交通便利,中小学、医院就近,搬迁群众享受着与广大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为确保搬迁群众子女顺利上学,“十三五”期间,该区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约3亿元新建右江区迎龙中学、迎龙第二小学、迎龙第三幼儿园、汪甸民族中心小学、百色市深百实验学校,可容纳学生近万名。

同时,右江区不断完善教师队伍,按照统一指导、分类管理、分级调控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并通过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急需紧缺学科教师招聘等渠道补充教师,让这些来自偏远山区的孩子搬得出、进得去、学得下。

为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上学“一个都不少”,右江区持续实施“学业”扶持项目,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前教育学生和在校大学生,确保贫困家庭学生“能上学、不失学、不辍学”。目前,累计发放各类学业补助5000多万元,受助脱贫户学生近4万人次。

多种选择 门口就业

乐业才能安居。近年来,右江区在迎龙安置小镇大院内和附近分别建设了零工市场、千姿汽车城、扶贫车间等。

“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可以照顾小孩又可以上班领薪。”在“老乡家园”超市上班的搬迁户李常彪高兴地对笔者说。

针对贫困人口,右江区创新模式和机制,对脱贫户持续进行就业扶持,进一步激发脱贫户积极就业创业的活力。近年来,该区组建就业攻坚小分队,依托各安置点就业创业服务站点开展精准培训、就业创业帮扶,实现搬迁户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全覆盖。同时,创建6个创业孵化基地,引进一批企业和创业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

百色深圳小镇是由深圳对口帮扶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自移交右江区管理以来,该区组建百祥社区工作队,“成立百祥送工”就业服务站,创建果蔬采摘、家政服务、建筑、电焊等就业微信群,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精准地把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宣传进群众家,将岗位送到群众身边。

同时,该区通过“党建引领、企业带动、群众点单、跟踪负责”的形式,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等措施不断拓宽就业渠道,通过送一份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单、送一门免费就业技能培训、送一个家门口的零工市场、送一个公益性岗位、送一家园区企业到家招工、送一项政策性补贴等方式,帮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还逐步能致富。

今年以来,右江区搬迁群众实现一户至少一人就业1253户2615人,深圳小镇3774户7824人。目前,该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共有13000多名搬迁群众上岗就业。

农事城办 提速增效

9月16日,在百色深圳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农事城办”服务大厅里,搬迁群众李滋局正在办理医疗保险缴费。“‘农事城办’有效解决易地搬迁群众办事‘两头跑’问题。”该社区驻村第一书记何山介绍,“农事城办”服务窗口可以办理社保、教育、卫生健康、代办和委托办理等业务。

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存在的“办事难、就医入学难、就业增收难、诉求落地难及融入城市难”等问题。按照自愿、无偿、便捷高效、依法合规、协同联动和属地管理等原则,在百祥社区、石龙社区配置“农事城办”服务岗,由区委组织部、公安、民政、司法、卫健、教育、农业农村局等13个部门派人进驻大厅各窗口,为安置点搬迁居民提供多元化、开放式的“一站式办理”综合服务。提供业务代办及产业、就业、文教、卫生、法律等12大类45个方面的服务。每月集中上门服务一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搬迁群众办事“不回村”,对迎龙、深圳小镇易地搬迁公共服务事项全面推行代办制,代办公共服务事项具体涉及就业、教育、卫生健康、民政、公安、税务、法律、市场监督、残联、农业、林业、物业等12大类45项。

此外,为做好安置小镇、小区的社区服务和管理工作,右江区通过构建“红色物业+智安小区+数字乡村+N”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易地搬迁打造红色物业服务联盟、打造新型智慧安防小区、打造数字乡村典型样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高地,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完善,全力打造安置点“社区10分钟服务圈”,给搬迁群众提供一个良好舒心的生活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1月至9月,该区通过“农事城办”的方式受理群众申请事项6400多件,为8200余人次办理医保、就业、教育、农事等事项。

【网络编辑:黄素雲】